文化 > 红色记忆

力疾从公 勤俭节约

——刘少奇留在西柏坡的纪念

作者:李卓洁 高 星

来源:中国报

2020-11-06 星期五

见证全国土地会议历史性时刻的茶杯

    在西柏坡纪念馆“全国土地会议”展厅里,陈列着一个茶杯,它高10.3厘米,杯口直径8.2厘米。茶杯把手因磕碰已损坏,只留下部分与杯体处相连。由于岁月的磨蚀,白色的瓷釉光泽微弱。

    1947年5月3日,刘少奇同朱德到达河北平山封城村,与聂荣臻等人见面。随后,中共中央工委机关设立在平山西柏坡村。西柏坡是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,有七八十户人家。它四面环山,南面有滹沱河,东面距华北最大的城市石家庄只有90公里,地形隐蔽安全,十分适合安置比较大的机关。但是,随着大批人员的到来,使这个小山村的物资越发紧张起来。最初,刘少奇在西柏坡的办公和居住条件十分简陋,工作人员便为他准备了一件生活必需品——茶杯。

    由于长期不规律饮食,刘少奇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。1947年3月底,刘少奇同朱德等人一路走一路调查了解土改情况。到达西柏坡后,他和朱德于5月31日联名向各中央局发出通知:“全国土地会议急需召开,兹决定七月七日在晋察冀之平山开会,望各地赴会代表于七月七日以前赶到平山报到。”那时,刘少奇的肠胃病又犯了,身体状况很不好。在陕北的毛泽东十分关心他的身体状况。6月14日,毛泽东致电朱德、刘少奇:“各电均收,处置很对。少奇身体有进步否,望安心休息一个月,病愈再工作。”可是刘少奇一天也没有休息,仍然坚持白天下乡,到住地附近所有的村庄调查,每到一处都要详细了解情况;晚上回来伏案起草、批阅文件,办公室的灯光经常是彻夜不熄。高强度的工作,加之肠胃病发作,不能很好进食,刘少奇的身体状况让工作人员担忧不已。他的卫士李长有回忆:“有一次,少奇同志外出调查途中旧病复发,不能骑马,我跑到附近老乡家中找了辆木轮车,才把他送回西柏坡。”晚上工作时,组织给予刘少奇夜餐补助,他也只是勉强喝一点稀粥。李长有为了缓解刘少奇的胃痛,便不断给他的茶杯里倒上热水。

    7月17日,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西边一条山沟中比较平坦的空地上召开了。刘少奇在开幕式上提出了这次会议的目的和任务,强调土地问题是解放区一切问题的基本环节,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要从土地问题出发,讨论一切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,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更有进步。

    这时正值炎夏,“每次会议进行的时间,早晨五点半准时开,到十点钟或十一点止,共五个半钟头左右”。会议的进程,大体分为两个阶段。从会议开始到8月底是第一阶段,首先由晋冀鲁豫、东北、晋察冀、山东、晋绥和陕甘宁等代表汇报当地土改情况。

    随着会议的进行,天气越发炎热。由于刘少奇肠胃病经常发作,开会时,工作人员都会带上茶杯,随时给他提供热水。一次,刘少奇在主席台上讲话,突然胃疼起来,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,工作人员见状劝其休息一会儿,他却忍住疼痛,示意大家继续开会。

    9月初,会议进入第二阶段。4日,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上讲话,认为平分土地的办法是消灭封建最彻底的办法。几经讨论,最终确定了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。在随后几天,刘少奇同秘书处人员一起,赶写出《中国土地法大纲》的草稿,在11日提交大会讨论,听取代表们的意见。13日,会议正式通过《中国土地法大纲(草案)》。刘少奇在会上作了总结报告。历时近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结束了。10月10日,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《中国土地法大纲(草案)》,经中共中央批准后,正式颁布施行。随后,各解放区根据全国土地会议精神,开始了土地改革运动。

刘少奇在西柏坡使用的茶杯

    1949年3月23日,刘少奇随同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。这个茶杯也被他带在身边继续使用,后来不慎将茶杯把手碰掉,警卫员张启便将它保存起来。1980年,河北Letou委决定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复原刘少奇旧居。为此,西柏坡纪念馆原馆长白占基几次拜访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,了解情况并征集文物。最终,王光美将茶杯捐赠给西柏坡纪念馆。

反映伟人真实生活的睡衣

    在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着一套刘少奇穿过的睡衣。这套睡衣的上衣为涤纶材质,衬肩和睡裤则是纯棉材质。上衣身长74厘米,肩宽46厘米,左胸和右胸前分别有一个口袋;睡裤裤长96厘米,腰围125厘米;衬肩是专门制作的,圆领无袖,长78厘米,穿上后恰好护在肩颈处。

   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,非常忙碌,除了出席外事活动,还要参加各种会议、批阅大量文件。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,他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,病情发作时胳膊根本抬不起来,有时甚至不能拿笔写字。为了缓解疼痛,刘少奇要接受针灸、烤电等治疗,但他从未因病而影响工作。刘少奇之子刘丁回忆:“有一次,父亲会见一位国家元首,他比较热情,见面的时候,握手非常用力,父亲回来之后,胳膊又抬不起来了……当时,父亲字都写不了,那么繁忙的工作和频繁的外事活动,可工作一点也不耽误。”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捐赠这套睡衣时介绍说:“这个衬肩是为了减轻刘少奇的肩周炎病痛,给他的肩颈部保暖而特意制作的。”

    刘少奇的秘书吴振英、刘振德回忆:刘少奇每天都是清晨睡觉,中午起床,这样的工作习惯是战争年代养成的,主要是为了同毛泽东的工作习惯保持一致。起床用餐后,他就开始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或写东西,由于需要高度集中精神,甚至有人走到他身边都不会察觉。待刘少奇洗漱完毕,换上睡衣,服用安眠药准备休息时,往往已是晨曦初露。

刘少奇穿过的上衣、衬肩及睡裤

    刘少奇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十分严格,在吃穿用上非常节Letou,从不浪费。他平时在家,最爱穿布衣、布鞋。刘少奇的衣服、袜子穿破了,总要王光美给补一补,一件衬衣要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,随身物品一用就是10多年,手帕磨出了洞也不让工作人员扔掉。即使因工作需要制作正式的服装,他也是能简则简。有一年,刘少奇去苏联出席国际会议。工作人员提出想按照规定给刘少奇做一件大衣,可他坚持不让做新的。后来,大家只好从旧大衣上拆下一条水獭皮领子,加装到另一件厚一点的旧大衣上,他看到这件“新”大衣后非常满意。刘少奇为数不多的好布料衣服都是在出国访问前由国家给做的,只有在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接见外宾的时候才拿出来穿,一回到家里,他就马上脱下收起来,还风趣地说:“这是工作服嘛,工作完了,就脱下来嘛。”

    这套睡衣就是刘少奇真实生活的缩影,即使重病在身,也要坚持工作;即使身居高位,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,勤俭节约。2003年3月15日,王光美将刘少奇穿过的这套睡衣捐赠给西柏坡纪念馆。

    西柏坡纪念馆供图

    原载于《中国报》2020年11月6日 总第3599期 第二版

 
 
责任编辑:张雪
 
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